日期:2025-09-13 07:22
九游体育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思享理应如此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发展目标强调了城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旨在构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宜居是城市生活的核心目标,美丽是城市形象的直观展现,韧性是城市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保障,文明是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智慧是城市管理的先进手段。这六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
城市是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也是推动文明演变、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说明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不仅分析了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也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会议首次提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强调了城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旨在构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会议提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维度的建设内容,其中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宜居是城市生活的核心目标,美丽是城市形象的直观展现,韧性是城市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保障,文明是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智慧则是城市管理的先进手段。这六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九游体育。
创新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城市是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创新与城市具有天然的契合属性。当前,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开启了第四次工业,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重构,为城市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创新为城市添活力,需要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要增强城市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科技强市、创新兴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优势。要积极培育市域范围内的创新生态,通过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使城市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此外,要加快提高边疆地区城市的创新能力。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凭借虹吸效应集聚了全国高端的创新资源,边疆地区城市既受限于创新基础薄弱等历史遗留问题,又面临高端人才和科技人才流失的困境。对此,边疆地区城市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避免“创新塌陷带”的形成。
宜居是城市生活的核心目标,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吸纳人口的关键因素。宜居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其标准和范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时俱进。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是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通过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化规划,合理布局城市框架结构,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加快城市路网优化,便利群众出行,为居民提供高质量、舒适、便利且可持续的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均衡布局便利店、生鲜超市、维修点等居民日常所需场所,打造便捷可达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完善文体基础配套设施,增建更多口袋公园和健身步道,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推进普及普惠性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优质义务教育、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公共服务便捷可靠。
美丽是城市形象的直观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要聚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核心目标,重点围绕大气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新型污染物综合治理等关键领域,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宜居空间。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实现“双碳”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2025年,生态环境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美丽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推进机制。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要通过科学规划有序引导城市转型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要严格把控城市开发边界,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速解决城市建成区内林带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价值较低等问题。要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提高新建建筑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统筹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城市、节水型城市等建设工作,形成政策合力,解决好城市人居环境中突出的环境问题,形成多元共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积极争取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示范标杆。
韧性是城市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保障,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灾害环境中能够承受、适应和恢复的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让城市更加安全宜居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筑牢城市安全运行的底线。韧性城市建设涵盖的内容广泛而多样,涉及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完善地下暖、气、水管网建设,以及推进老旧管线改造升级等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应对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尤其是极端暴雨频发的状况,要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和内涝治理,提高消防、交通、排涝等重点领域防灾减灾能力。要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尤其是针对空间狭窄、人员密集、消防设施不足的“九小场所”要加强安全监管,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无阻。要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的整体防控力度,切实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文明是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城市历经无数次的变迁,成为历史记录的重要载体,更是人类文明的忠实见证者。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城市地标建筑是城市的重要名片,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更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要重视历史文脉的赓续传承,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为守护城市根基,要对城市中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摸底调查,防止大拆大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惠民,让历史文化街区充分彰显城市的独特风采。要深入挖掘与整合城市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推广。要着力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通过多元化的途径与方式,积极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尚。
城市是展示我国数字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是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迭代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持续加快,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技术变革正在全方位影响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更加智能、社会服务更加便民、城市治理更加精细。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围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作出了具体安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在技术层面进行革新,更要对城市发展范式、治理体系、运行机制及服务模式进行重构。通过恰当运用智能化手段,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显著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高效性、便捷性,有力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作者:李莹,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